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在律所“一体化”过程中,尤其是由提成制转为“一体化”的律所,特别能体现这种英雄主义。 “一体化”之路,起步难、风险大、投入多、质疑烦,若无痴狂或执念,很难熬过那些没有光的日子。 巧的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愿意接受这种煎熬,因为想看到真正长远的光。 他不仅愿意把自己的心愿大声喊出来,还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困惑都晒出来,甚至全程“直播”。 从2023年起,他和安理律师事务所中认可“一体化”的合伙人一同发愿,以十年为期,每年推出一次律所管理论坛,邀请各路精英分享实践和观察,交流彼此的探索心得。2024年9月12日,2024安理律所发展论坛如期而至。 如果对一件事的价值有不确定性,有一种方法可以检测,就是你觉得以哪种方式离场最舒服? 这就是他想要的退休生活,他用18年的时间实现了。 截至2024年8月,天津金诺律师事务所已有律师110人,位于天津当地律所规模第七,天津本土律所规模第三。金诺“一体化”已沉淀出了一套宝贵的运营体系,这套体系不仅对内持续发生效应,对外也成为行业培训教程,目前通过对外输出培训,已创收逾百万……(相关阅读:15大“双万”城市律师业规模所TOP 10榜单出炉:区域律所突围之战势在必行!“更全国”还是“更区域”,这是一个难题|律新调研) 价值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摸索和付出。海波主任在圆桌论坛中发言时坦言,金诺也经历过“一体化”的至暗时刻。1995年金诺创办时也是提成制,2003年底一路向好的金诺启动“一体化”改革,2006年崩盘,8个能干的合伙人差不多走光了……李海波几乎是“光杆”从头干。但他坚信,要做成一个组织,这种变革之痛必须承受……庆幸的是,经历了艰苦的重建后,制度建立了,流程建立了,结构优化了,金诺步入上升轨道,甚至在疫情3年期间,人员、业务、客户方面持续保持增长。金诺实现了不是靠人而是靠机制维持收益,合伙人晋升和退休都形成了机制,老同志也不会被“扫地出门”…… 这一点让王清友很是服气,因为这正是王清友想向合伙人及业界展示的愿景:坚持“一体化”,前面虽然苦一些,后面一定会越来越甜,而且是有奔头的甜。 这种奔头还不仅仅是在退休时体现,更是解决了传统律师执业的“隐痛”:表面看起来光鲜,但内心彷徨。单打独斗的律师,常常是营销和服务“一条龙”服务,专业化分工无法实现,团队协作实现不了,客户需求不敢深度承接,客户资源无法整合…… 所以,“一体化”的深远意义,越往后越能显示其价值。 此外,金诺的“一体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个人职业的体验感和生活的平衡感。我和海波主任还聊起了另外一位律所“一体化”的践行者——天同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蒋勇律师。当年他俩经常一起出差到各地分享“一体化”实践,海波主任每到一个新地方,往往会给自己留半天时间看看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而蒋勇律师永远都是讲完课就走,匆忙赶赴下一个城市或任务。金诺虽然是“一体化”,但是管理成本高,所以金诺没有开分所。这在当前分所林立的规模所和精品所中,似乎有遗憾,但是海波主任也不用那么忙。忙闲得以均衡,海波主任个人的艺术品鉴和优雅生活方式,也被业内津津乐道。 所以,任何一种机制,只有适合,没有完美。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职业生涯和生活,或许是选择的根本。
了解清友主任和安理“一体化”改革之路的人都知道,安理自2020年正式开启“一体化”改革,为了走好“一体化”,他个人和安理都经历了很多煎熬,经历了很多质疑和挑战。 “一体化”之难,在于先投入,投入高,收益慢,收益少。作为人合组织,律所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体化”律所都必须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而人才培养周期长,易流失;“一体化”组织还必须在组织、管理、运营中有大量投入,包含试错成本;更难的是,分配“一体化”的公平机制以及最后的客户“一体化”,这是律师行业的立身根基,能把这些都奉献出来,意味着律师要为律所的客户服务,而不是为某个律师的客户服务…… 这三座大山,每翻一座山,风险和困难指数都成倍增长。 而从“提成制”转为“一体化”更难。“一体化”仿佛是一道可望而不可即的“白月光”。 事实上,王清友绝不是单纯执念,他也经过了反复研判。安理其实一直是一家不“安分”的律所。多年来,它对于各种组织制度和运营模式的探索与考察,一直没有停歇过。受够了“提成制”下一堆小舢板“假装”庞大航母,尤其是“为客户提供综合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本来是律所最高目标,却因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知识资源都无法共享,因此无法调动全部资源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也让一向要强、性情真诚的王清友感到一种无力,当这种无力感威胁到他对职业的本质的坚守时,他决定奋起改变。 但是最大的挑战不是怎么做,而是道路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必须先把律所的底层制度和底层逻辑扭转过来。这种大动筋骨、大调利益的事,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一种宣战,代表着和过去的模式决裂,甚至要和过去的伙伴决裂。 清友主任也总结道,“一体化”绝不是个人的英雄主义,一定要有一些合伙人的坚定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启动。 随着安理一层楼面的办公室经历了几乎走空了又坐满了的变化,清友主任的心在经历了这种蹦极式体验之后,越来越有胸襟,也越来越平和了。 虽然内部外部都还有很多挑战在,但是他的心很笃定。和清友主任合影时,他感慨地说了一句,最难的时候都过去了,现在比以前好多了。 那一刻,仿佛翻完了一座山,所有的煎熬都值得了。 苦战三年后,安理的基因变了。安理焕了新生,叫新安理。 唯其如此,“安理”才安静了,像极了一个人的道路选择和梦想坚持。
如果说,“一体化”中前期的坚持是后期的成功的必然付出,那么拥有长期主义的眼光则是这一路上最重要的指明灯。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原秘书长韩秀桃也见证了当年安理合伙人意见不同时的煎熬,更赞叹清友主任在坚持道路选择的丝毫不谈判的定力和霸气。他在主旨演讲中,从社会经济发展、律师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主旨分享,同时对安理的改革提出了不同视角的观察和反思。他谈到,目前律师行业存在个体强势与组织弱势、规范化程度低、中小规模律所占主导但政策支持不足、规模化的虚胖现象,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他认为中国律师业的发展趋势应更加强调组织化、追求高质量服务、重视管理效应,以及科技赋能。在发展态度上,摒弃资本至上的观念,回归合伙本质,重视律所文化传承,践行人文理念,并推进合伙人之间的共同成长。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邢冬梅分享了合并10年来的探索,一个非常深的感悟是,合伙人的利他精神非常重要,文化的融合是能走到一起的关键点。2015年初合并时,所有合伙人年资点归零,就是为了在一起。此外,在“一体化”管理中,客户平台化是“一体化”真正的要义,律所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在知识管理、业务协同等方面做好支柱保障,是促进“一体化”的落地措施。 世辉律师事务所2016成立,以品质优良发展迅速享誉业内。世辉创始合伙人牛振宇同样分享了“一体化”路上的成功与坎坷。纵然一群优秀的合伙人初心是希望能做一家不错的律所,有客户、有团队、有钱赚,但在2019年,也迎来了一波离职潮。后来合伙人进行反思,发现很好的想法并没有被团队认可,于是启动凝聚价值观工作。目前特别强调分享的价值观,如知识、案件、合伙人分享,律师考评要合伙人分享积分等。 中外律所管理“一体化”中各有挑战,也都各有坚持,也有特色。当下,虽然面临共同挑战,大家共识相对一致:没什么大不了……现在面临的问题其他人也都遇到过,放在长远时间维度下,没什么大不了,现在的挑战目标放长远一点,可以不那么急功近利。如果以百年老店视角看,都会过去。对于好的组织来讲,环境变差是雨天超车、弯道超车的好时机,下行市场能增长才是自己强,冬天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候。 综上,无论是从当下的坚持与努力、未来的退休与传承,抑或是更长久的百年基业来看,“一体化”依然代表着业界一种探索与创新的力量。更让我很有感触的是,三种视角都诠释了“一体化” 除了可以提升专业服务价值之外,还有一种对人的尊重,无论对律师还是客户而言,都能做到真正的尊重,让人性的光芒与法律的理性相映生辉。 在任何一个时代,既保持着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又能在现实的泥泞中脚踏实地,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律所转型与并购或将进一步加速,从思考生存到思考道路方向也必然成为一个命题。中国律师行业探索“一体化”律所的数量相对4万家律所而言依然属于凤毛麟角,但其机制活力随着时间发展会进一步释放。诚如探索者所言,保持谦卑、调整预期、保持希望,是一种行进中的智慧。律新社也将持续关注“一体化”机制的探索,分享中汇聚更多勇者足迹,智者洞察,供更多前行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