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频繁接到各类法律科技活动的邀请。显然,一股法律科技认知潮正在袭来。 律新社自2015年创立起,就一直关注法律科技领域的创新现象和创业者,我也见证了很多朋友下海、呛水,然后继续深潜或选择上岸…… 如果说2014年是“互联网+法律科技”元年(那一年“互联网+法律”创业项目纷纷设立,也是互联网教育元年和互联网医疗元年),那2024年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法律融合发展的元年,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让“法律+科技”发展中的很多技术瓶颈得以突破,一位法律科技创业者感慨地说:感觉一个甜的时代来了…… 不过,法律科技的甜蜜感并非意味着现在创业就能否极泰来、一马平川,而是开启了另外一个思考问题的维度。律所管理依然面临体制机制改革难题,客户服务依然依赖传统模式,法律科技的应用场景和生态建设依然是一个充满酸甜苦辣的过程。
2024年7月19日,我受邀参加植德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的乔迁仪式。在“智能时代下的法律服务与数智化律所建设”主题下,听完来自阿里、钉钉、微软的技术大拿的分享后,我主持了“实话实说——智能化实践中的酸甜苦辣”圆桌对话。这个圆桌议题的基调设计得很好,因为要实话实说,给了几位经常在法律科技活动上露出的嘉宾一丝“刺激”。他们近年来在“法律+科技”上的研究和实践时间都超过10000小时,我饶有兴趣地看他们如何既讲真话又不回避当下难点。 上海市律师协会法律科技委员会主任、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主任 卫新 相关阅读:拥抱数智时代:“2024年度最受上海律师欢迎的法律科技产品大赛”启动仪式举行 而卫新在星瀚所经历10余年的律所管理信息化磨合后,对法律科技的理念也更务实。他总结了律所认知科技赋能的四个阶段:憧憬阶段、现实冲击阶段、调整适应阶段和持续优化阶段。 憧憬阶段,经常品尝“愿望性思维”的苦。所谓愿望性思维,就是以愿望作为事实,希望并相信数字化能够解决律所的发展问题。许多律所认为只要引入一套管理系统,就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律师之间的合作,并带来更多收入。 现实冲击阶段,或称现实打击阶段,经常遭遇以下“苦楚”:首先,新系统与业务模式不匹配,存在许多bug;其次,律师不愿意使用这个系统,即使鼓励他们使用,也可能被拒绝;最后,费用远远超出预期,例如许多律所投入的资金从原本计划的百万级别增加到了千万级别。许多律所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大、资金难以为继、合伙人不支持等原因,没有进入后续阶段,而是直接选择了放弃。 调整适应阶段,律所在这个阶段认识到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真正对自身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且律所缺乏技术文化。律所数字化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变革,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的思维改变是逐步发生的,通过逐步解决小问题持续作出改进,律所要塑造拥抱法律科技的文化。 持续优化阶段,需要在律所建立一种用数据作决策的文化。不仅是管理层,包括每个执行任务的律师、每个合伙人,在作决策、设计产品、宣传推广时,都要能够利用科技工具。同时,需要对团队进行持续的科技培训。例如,星瀚设有黑科技社,最近在教律师Python编程的知识。 谈到律所智能化投入与律师应用问题,卫新的意见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五年后,人工智能将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律师是靠知识服务的,而人的智慧是通过输入、内化、处理、输出的过程产生的。在输入这个阶段,AI带来了一个便利的信息杠杆。在对AI不断追问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次数多了之后,会非常容易产生想法和洞见。所以,AI工具最大的价值是要去使用。如果现在还在质疑AI是否有用,很有可能是个人的元能力问题: 1. 知识储备不足,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AI领域的科技知识; 2. 业务技能不扎实; 3. 语言逻辑有缺陷。
法天使-中国合同库创始人 常金光 法天使-中国合同库创始人常金光被我誉为“行业年度最佳链接者”,今年以来,金光参加的活动很多,直播也很多。10年来,我眼见着他从一个勤奋的合同布道者成为一个法律生态的链接者。一向擅长演讲的他在圆桌分享时剑走偏锋,不说苦只说甜——他讲述了自己在三亚的海浪中游泳时的感受,他将随着海浪的起伏沉浮比喻为感受顺应浪潮的幸福感。他认为,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世界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时代:人工智能出现之前的时代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出现之后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人工智能时代,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苦难都比不上这份幸运。尽管目前宏观经济环境中乐观的因素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一切变化都是机会。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无法遮掩常金光善于深刻追问的特质。听到卫新谈到教律师Python编程时,他从屁股下拿出一本《Python编程》展示给大家。他认为,律所和律师要跨界从事法律科技,就必须要真正理解“法律”和“科技”这两个关键词。此外,将法律人的思维与代码的基础逻辑相贯通也是难点之一。例如,法律的逻辑是三段论,而计算机程序的基本逻辑是顺序逻辑、选择逻辑和循环逻辑,二者如何贯通,值得思考。他说自己正在学习Python技术,希望明年通过编程做一个自己的网站。此时,他的双眼又开始放光了。 说完后,常金光又把那本书塞回屁股下面,这个信心满满的“搞定式”的霸气动作让一旁的秘塔科技首席运营官王益为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被察觉的“怀疑”表情。这个有趣的表情居然还被王益为的同事截屏了,显然,法律科技技术派对此持保留意见。 秘塔科技首席运营官 王益为 秘塔科技成立于2018年4月,为了推广秘塔, 秘塔科技首席运营官王益为硬生生地从一个红圈所律师成了“网红”。虽然秘塔的技术力量很强劲,还有投资,且现在是免费阶段,但是整个运营过程依然很难,相比其他应用的渗入率较低。例如,秘塔AI搜索从今年3月至6月一直是国内web端用户访问量前三名的应用,而在过去的28天里,Kimi的web端整体用户访问量达到了2200万次(用户提问和使用的次数)。即使ChatGPT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但要让超过一亿人每天都在使用,仍然是一个相对遥远的目标。但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小红书、B站、支付宝等国民级应用来说,千万日活用户只是一个基本的门槛。另一方面,尽管AI很火,但是实际上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令人不满的地方,不够完善;目前的大模型普遍存在“幻觉”、推理步骤不够复杂等问题。此外,盈利模式的“无头绪化”亦是数字化实践的苦楚之一。王益为认为,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律所做智能化探索,“纵深”策略都应该值得被考虑。秘塔公司是一个“两条腿走路”的公司,以法律科技起步,未来致力于实现通用化。对于创业公司而言,需要一只脚站在沙滩上,一只脚站在海里——如果一边不行,还可以移动到另一边。 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李斌 王益为的分享让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斌颇有同感。被打趣为“法律AI之母”的李斌19年来做了11份法律类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并且较早开始研究AI应用。她乐意研究法律服务的各类创新模式,前些年跟法律科技“死磕”了几年,“转身上岸”后还是选择从传统律师业务做起。李斌表示,从“海里”爬上来做律师,会让之前学习的法律科技能力成为加持律师业务的手段,以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例如,她通过制作机器人和数字人帮助团队开展普法教育等工作、利用大模型将文稿转化为口播稿等。她深感:对于律师而言,AI技术难以辅助律师完成核心的获客工作;从专业的角度,专业律师要做到比AI更强大才能判断AI辅助内容是否准确;但在一些基础工作环节,这一代的AI比五六年前的法律科技有了显著提升,需要亲身尝试、用起来,才能体会到AI的能力和不足;对于合伙人或者律所而言,数字化过程中最难的一步是数据收集。律师或律所的数字化无外乎两端:一端是如何将管理有形化,另一端是知识如何赋能每一个个体,这是在数字化实践过程中真真切切困扰律所的问题。 植德律师事务所首席运营合伙人 潘扬 李斌的技术思维也影响了律所同仁。植德律师事务所首席运营合伙人潘扬当天分享了植德AI极客大赛比赛的作品以及植德数智化产品,大量内部运营服务智能化以及作业智能化的提效也显而易见。据说潘扬还有一个群叫“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除了他之外,都是AI智能体在协助他处理律所的运营工作,这充分展示了技术时代超级个体的巨大能量,也展示了一体化运营律所的高效协同能力。 当然,对于律所客户服务数字化的难题,植德也很坦诚——目前,任何合伙人都不会“天然”拥有其他律师的客户数据,在隐私与合规领域,大家还是遵从当前行业默认的作业规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实现运营智能化与传统服务有效兼容。 谈到未来,大家也有共识。未来五年后律所是否能够大规模使用AI并产生高效益是不明朗的,但可以发展出一个个超级个体,从而形成数字化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可以通过整理自己的办案经验等,搭建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形成“体外大脑”,以支持未来的自己。 我特意为这次圆桌对话做了复盘笔记,我认为这些讨论确实反应了当前法律科技领域的真实状态,很轻松,也挺有真实感。人们常常会高估一年能做的事,而低估十年所做的事。法律科技确实在效能板块有独特价值,不仅为法律实践带来了效率的飞跃,还在提高法律服务质量、优化法律服务流程、降低法律服务成本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律所的智能化实践是法律服务行业管理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从服务上夯实专业内功、优化作业工具,从运营上加强统合应用,从外部环境上完善生态建设,深度融合仍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 总之,不用焦虑,不要担心落下什么,持续聚焦基本功。从“印刷术”到“印刷机”之间,存在着很多创新机会。未来一定会涌现一批具有技术力的品牌服务团队和组织,人人平等,看你如何用心发现。反正看了各种圈后,我越来越看好坚持练蹲马步的团队和组织,这些基本项依然是专业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可以锦上添花,可以如虎添翼,但前提得是“锦”和“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