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李德胜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老话用在律师圈很应景。 据司法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国律师处理的法律事务总数达到1274.4万多件,相较于2021年下降了3%。同时,《商法》发布的《2023法律市场报告:来自88家领先律所营收分析》揭示,受调研律所去年的营收中位数为1.82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18.6%,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新低。营收增长率中位数从2021年的21.3%收缩至0.4%,显示出近半数的律所陷入零增长或负增长的困境。 与此同时,“网推所”创收却逆势上扬。律新社在调研中了解到,不同类型网推所的业绩都在增长。以国内两家著名的“网推所”为例,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2023年的业务量级已接近3亿元;吴少博律师事务所实现了从2020年3000万元到2023年3亿元的飞跃式增长,连年翻倍。据了解,2023年北京至少有6家律所凭借网络推广实现了年营收过亿元的成绩。 2024年3月,在律新社举行的2023年度品牌盛典上,两家“网推所”跻身行业品牌第一矩阵,其独特的运营模式和抢眼的运营数据引起了行业关注。 相关阅读: ● 吴少博:市场下沉,要加大对C端客户的关注丨律新社品牌论坛精彩演讲 ● 光明大道VS共识挑战!律所数智化红利如何卡点布局?丨律新观察 6月,律新社在走访调研中深度关注“网推所”的运营模式。“尽管今年的大环境带来诸多挑战,整体难度指数增加了70%,但我们有信心在2024年实现50%至60%的创收增长。”来自“网推所”掌门人的乐观预测,揭示了流量正在势头中,“网推所”掌握了哪些生长密码?与此同时,国内流量平台上法律类投放的收入已上涨4倍,玩家增多,真的都能在流量中获得雷同红利吗?“网推所”的上半场已结束,如何参与下半场竞争? “网推所”的上半场结束 “网推所”是传统律师行业拥抱互联网的一次尝试。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显示,截至202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7.5%。越来越多的律所正在顺应趋势,寻求线上发展的新机遇。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的广泛覆盖性和高效传播性,结合搜索引擎优化(SEO)、社交媒体营销、内容营销等多种策略,将律所的专业能力、服务优势以及成功案例等信息精准地投放给目标客户,并在多个环节精准捕获潜在客户。“
尽管众多律所都积极寻求通过网络渠道拓展客户,但真正在网络营销中脱颖而出的仍属少数。网络营销本身也是一门需要专业技术的领域,涉及技术人员、运营人员等多方面的支持。仅仅将资金投入到网络平台,并不能保证自动带来高效益,这要求律所配备综合一体化的中后台策略,而这并非易事。
律新社在调研中发现,“网推所”都是以一体化公司制为主,有运营结构清晰的组织作为后盾,包含市场部、谈案部、办案部等主要部门,以及客服部、财务部、人事行政部等支持部门。各部门职责明确、协作紧密,通过标准化流程和考评管理体系,保障服务流程化运营。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前台的红火,看不到后台的根有多深。流量带来的快速赚钱效应让在律所和律师纷纷涌向线上拓客赛道,一个直接的现象是网络获客的成本不断攀升。据某大型短视频平台的高管透露,该平台2023年收到的律所推广费用相比2022年增长了430%;而到2024年,该平台更是成立了专项事业部门,专门聚焦“法律业务”这一细分赛道,并计划进一步提高整体的推广费率。大量同行进场,曾经的网络低成本获客和初始流量红利已不复存在。
吴少博 吴少博律师事务所主任 精细化运营时代比拼细活 01 布局数智化 杨在明 北京在明律师事务所主任 显然,“网推所”正积极拥抱数智化,将其作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 02 全国布局,市场下沉 结语 在任何一个领域中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内外两种因素——顺势而为和努力做对。如何在流量红利消退后,依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是“网推所”正深入研究的课题;品牌与专业依然是核心,文化与制度也依然是根本。所以,传统组织与新兴力量如何汇合,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相互融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