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栏
对话无讼CEO孔令欣:互联网领域成功创业5次后,为何“入局”法律科技?丨律新对话

作者 | 编辑部出品

扫码分享

图片

图片

作者丨陶晓君

出品丨律新社品牌服务中心

蒋律师离开后,无讼怎样了?


在4月15日举办的“数法融生 智领未来——第七届新兴法律服务业高峰论坛”上,无讼网络科技联合创始人、CEO孔令欣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主旨演讲,这是自他2021年1月就任无讼CEO以来,第一次在行业论坛上分享心得。


律新V品
,赞16

作为律界传奇人物蒋勇律师8年的心血,无讼APP(现为“无讼律师APP”)自诞生就受到 “热捧”。蒋律师去世后,为了延续无讼创始人蒋勇律师的梦想,互联网连续创业者孔令欣离开贝壳金服,加入无讼,就任CEO。自接过无讼担子的那一刻,他身上就聚焦了业界的目光。


除了蒋律师的影响力之外,一直以来,新兴法律服务创新者一直探讨业内能否出现类似“贝壳”的平台,搭建用户与律师之间的桥梁。没想到贝壳金服的创始人居然真的转战法律行业了,孔令欣有怎样的发现?


在与律新社的对话中,拥有互联网领域五次成功创业经验的孔令欣坦言,这条路没有想象中顺利,荆棘不断,相比此前,这“第六次创业”显得复杂得多。但孔令欣在交谈中平静坦然,透着某种坚定感,在眼神交流中也能感受到他的真诚,“我对名与利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我想做的是一些能真正改变社会的事。”


临危受命
一年来摸清“法律关系”


进入法律行业一年多,孔令欣称自己还是个“萌新”,法律服务业的特殊性让他“重新认识”了法律科技的价值。

拥有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和心理学双学位,擅长人机交互(HCI)技术的孔令欣前后经历了5次互联网创业,在加入无讼之前,曾就任于微软和NetApp。在外人看来,他曾在多个行业叱咤风云,从通讯到云服务,到游戏,到金融,到房地产,再到法律行业。他将自己定位为工程师的角色。
孔令欣将自己加入无讼称为“第六次创业”。他与无讼的缘分早在其创立之前。孔令欣与业界堪称“传说”的蒋勇律师有亲缘关系,而两人又有着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因此无讼创立之初他就曾参与设计其核心内容,就连无讼的首任CEO都由他亲自面试,可以说,8年来,他看着无讼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无讼是蒋勇律师一生梦想的落实点。孔令欣接管无讼,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责任,同时也符合他一直秉承的“让生活更美好”的内驱力,这亦是斯坦福大学一以贯之的理念。“我希望能够花时间去做一些真正能够改变这个社会的事情。目前看来,在无讼,有很大可能性能够实现。”
作为一款全国一半以上的在职律师都在使用的平台,无讼运营了一个庞大的法律生态,提供学习、交流、阅读,及线下培训等服务。同时,无讼开发了几款新产品,除了TO B的SaaS系统外,也开始在C端业务试水,尝试构建律师与需求方的桥梁。在孔令欣撰写的《我和无讼的一年山海》中提到,业界对他的期望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够发挥我的产品技术优势,去打造一款产品,一款真正能够打通行业律师、律所乃至更多法律职业共同体一起协作的产品,真正可以成为法律行业信息高速公路的好产品。”
过去一年,无讼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年共更新了470门课程,有220位老师在线授课,其中有270场直播,有2795篇文章在无讼发布;在疫情期间大家不方便线下交流的时候,无讼律师协作广场协助律师完成40829单的协作服务。(数据来源:《孔令欣——我和无讼的一年山海》
经验碰撞
磨砺中洞察趋势


过往的经验并没有让孔令欣在这一次创业过程中一劳永逸。法律行业的探索中,他“亲身”经历了碰撞与改造。

跨行业的宝贵经验让孔令欣能够敏锐洞察行业趋势,尤其是技术带来的发展趋势,摸清整个行业的核心痛点和未来走势,但由于法律行业的特殊性,“过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论并不能完全对症,单凭经验主义容易踩坑。”

这一年多时间里,孔令欣也有过深刻教训:无讼去年花费了不少精力打造面对C端客户的产品,结果未能达到预期。

“C端客户的认知尚停留在要不要用,还没有进入到‘我是去找一个律师,还是选择互联网上标准化的法律服务替代性产品’这样的选择阶段。”孔令欣将此归结为“对行业发展的速度判断过于乐观”。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有损失,但也不是一无所获。无讼成功在内部搭建起了律师端与C端和B端的桥梁,提升了核心能力。如今在不做任何营销推广的情况下,无讼的需求端也在自然增长,每天都有新的成交。
图片

孔令欣还与律新社分享了自己过往两次不同的创业经历:一次是大学期间他与好友一起,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业项目——一个线下交友软件。当时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机,仅仅靠蓝牙互相连接。很显然,相对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个软件的理念太超前了;软件虽然很受欢迎,但用户体验却不尽如人意。如果这款产品晚五到七年大概率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就像今天基于同一原理的微信、陌陌这类交友软件,应该会有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另一次是在2004年,孔令欣带领团队开发出了一款防止数据泄露的软件。这个软件在当时几乎没有销路,除了政府、赌场和一些学校购买外,企业客户毫无此类需求。基于当时的市场情况,解决数据泄露的方式简单粗暴:工作时没收手机。而现在,数据安全已成为毋庸置疑的核心领域。

他认为,无讼的发展与这两次创业经历有着相似的逻辑,回头看都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产品开发超前于行业发展。

最珍贵的收获就是经历本身。我们为了目标而投入,结果却没有想象中圆满;但每一次尝试过后,虽然投入与产出未必理想,但沉淀出来的认知是任何金钱都难以衡量的。或许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土壤环境里,其果子也会有不同的性状,所以创业者要对行业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孔令欣自我剖析,“认真审视,无讼这一年来的轨迹并未完全与既定轨迹吻合,问题点或许就是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理解,道阻且长吧。”
落后明显
法律行业科技发展缓慢


交了学费后,他不仅看清了法律科技产品的短板,也看清了行业所处的真实现状。

孔令欣以在互联网技术领域20多年的跨行业经验分析,法律行业的技术领域处于相对落后和迟缓的状态。其他行业10年甚至20年前尝试的事物,包括商业模式等,在法律圈可能近几年,甚至几个月前才刚刚出现。
他说,整个行业存在成长难、获客难、管理难的痛点。虽然包括无讼在内的一些法律科技企业,已通过瞄准流程性的管理、检索的研究性产品来为律师、律所提升效率,但这还远远不够。孔令欣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行业累积的资金并未流向科技或中后台的组织进化和管理,这与行业多采用“合伙制”也有很大关联。
法律科技领域面临的最大痛点是资源不够,他总结为:“目前的法律科技可以为行业做的事非常多,但由于整个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普及程度相对较低,每一件事做起来都很辛苦,但又没有足够的投资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重大技术进步。
由于缺乏资金流入,法律科技领域的人才相对匮乏,除非特别热爱法律,那些具备科技知识、有其他行业成功经验和才能的技术大咖一般不会轻易入行。缺乏前沿的知识分享造成了法律科技成长迟缓,无法直接通过科技和产品快速、有效地让业务发展加速。技术发展速度慢,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就会慢下来;但反过来看,由于竞争相对较低,因此法律行业也充满了机遇。
拥抱AI
行业的春天终将到来


虽然在法律行业的创业经历相对曲折,但孔令欣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依然乐观。他在“数法融生 智领未来——第七届新兴法律服务业高峰论坛”现场进行了《AI技术如何加速升级法律服务》的演讲。
图片
在他看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虽然目前大语言模型的创新中心在美国,中国还相对落后,但从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历史曲线来看,在核心技术的应用上,中国最终都有超过美国的趋势。大语言模型在中国的迭代升级即将到来。目前,业界对AI的态度多少有些恐惧和抗拒,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替代。然而,从人类已经历过的三次工业革命来看,每一波技术变革都会带来类似的顾虑,但最终真正发生的,还是因为效率提升,让原本的行业从业者有更多时间开拓新业务。
众所周知,律师最宝贵的是时间,除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外,还需要社交和拓展业务,以及一些琐碎的日常工作,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恰恰能替代其中一些重复性劳动,并且能够普惠、高效地解决广大律师时间不够用这一最大痛点。
“因为AI能做到的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除法,届时耗时会成倍降低。”孔令欣坦言,他当天用的演讲PPT及大纲全部由AI生成,至少节约了平时4、5倍的时间。当越来越多的律师不需要耗在办公室,能够在外和客户沟通时,普法速度会加快,这也标志着律师的春天就会到来。
普法速度的加快有利于提升C端客户,也就是老百姓对法律的认知。在欧美国家,大家遇到矛盾的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在中国,似乎直到万不得已才会动用法律武器,法律手段成了最后的选择。老百姓对于法律行业的误解或“恐高”,造成了行业鸿沟,也是法律行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内因。不过,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相信这一现状有望改观。

孔令欣呼吁,普法这门功课需要包括律师、律所、法律科技公司在内的,乃至与之相关的整个行业齐心协力来推动。“我认为最明亮的光最终还是来自人民对法律认知的提升。总有一天,会有大量C端客户选择用法律来解决自己的纠纷或矛盾。”只有社会对法律产生认知上的转变,才会最终迎来行业真正的春天。

 结  语 



交谈过程中,孔令欣的语速语调波澜不惊,不夸耀自己的辉煌过往,亦不回避自己创业经历的曲折。

从他的眼眸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坚持与赤子之心,他打从心底里盼望行业能在技术的有力推动下向前发展,让律师们变得更幸福,变得有时间、有机会深耕专业领域,获取其中无法被替代的认知与价值。他认为,这个过程也许需要5年,甚至10年;现状是充满挑战的,但方向是确定的,未来是可期的。祝愿无讼能一路相随,共同见证法律行业的新纪元。

END



图片

图片


长按识别二维码
相关律师
相关机构
留言
发送
返回首页 返回列表

联系方式

156 1870 5573

电子邮件

二维码分享